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从毕业到现在,我的笔记软件经过了 印象笔记->马克飞象->为知笔记-> MWeb->Notion->Bear->Obsidian 一系列的变迁,在这期间也尝试过一些其他的软件(包括但不限于飞书、wolai、语雀、iOS 备忘录、石墨笔记、幕布等),可以说在记笔记这件事情上践行了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
在最开始使用各种笔记软件的时候,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 “笔记软件功能全不全” 这件事情上而忽视了记笔记最重要的原则:管理自己的知识。从去年(2021)年底开始,我开始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笔记才能帮助我管理自己的知识,在参考了 “卡片笔记法” 的一些文章后,我慢慢总结了自己记笔记的一些原则,并从今年(2022)上半年开始,按照这些原则将所有的笔记从 Bear 迁移到了 Obsidian,这些原则总结下来有三点:
  • 链接:新笔记要尽力和已有的笔记进行链接
  • 组网:笔记之间只要存在关联即可添加链接,不纠结某个笔记属于哪个分类
  • 卡片化:把每个笔记当做是一张卡片,内容尽量精简
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些用文件夹、标签组织的树状笔记所不具有的一些优点:
  • 提升记笔记欲望:看着链接生成的网状图,会非常有记笔记的动力
  • 提升笔记结构合理度:可以图形化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
  • 降低回顾成本:内容短,回顾成本低

提升记笔记欲望

当我将我的笔记整理完后,我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图:
notion image
从图中的 ROOT 节点出发,所有的笔记相互之间都是有关联的,我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一个笔记跳转到另外一个笔记中。同时当我学习🥱的时候,我可以点击图谱按钮,看一看我记录的所有的笔记,用这张大网产生的成就感来催促自己继续学习:
notion image

提升笔记结构合理度

网状笔记的最大好处,就是所有的笔记之间都有关联,而大量关联其他笔记的笔记(在我的笔记系统中这种类型的笔记被称作是 Map)一般都代表着这些笔记之间的共性,通过这种方式,我可以以非常轻松的方式组织所有的笔记,进而通过这个网状笔记就能够明确 “我知道什么”,甚至是 “我还不知道什么”。
例如,在我的笔记系统中,所有的笔记往上追溯,都会追溯到这个 ROOT 节点:
notion image
而 ROOT 节点又会通过链接,链接到其他的笔记:
notion image
而其他的笔记,会越来越具象化,例如,ROOT -> 计算机 -> 网络 -> TCP:
越来越具象化的笔记
在最后一张的 TCP 的笔记中,蓝色的链接表示已经有具体内容的笔记,而红色的链接则表示还没有具体内容的笔记,这些笔记就是 “我知道我不知道” 的知识。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对其中的一个协议的详细内容产生了兴趣以后,我就可以直接点击这个链接创建对应的笔记,然后将我所学到的新知识记录进去。
根据笔记间链接生成的网状图,我也可以对自己的笔记进行一次审视,进而发现一些结构中的不合理之处。例如,在网状图中我可以非常方便的发现一些孤立的笔记节点:
notion image
由于人的大脑很难接受很多零碎的无序内容,因此不管是笔记还是记忆,当孤立节点越多,这些孤立节点就越可能被遗忘,即便是没有遗忘,我们也很难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去管理这些节点。
而通过网状图,我就可以发现这些孤立节点,并将其放置到合适的位置。

降低回顾成本

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,当某一天我们忘记了某个知识的时候,我们就需要回过头来查看这些笔记。
假设关于某个知识我们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塞进了一篇笔记,即便是有自动生成的目录,潜意识里我们可能也会觉得 “好多文字” 而不自觉的给自己增加一些心理负担。
但如果我们每篇笔记在记录的时候都尽量短小、精简,那么在回顾的时候,就会感觉每个知识非常清晰且简短。例如关于 Vue,我的笔记就会记录成这样: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
最后

记笔记本身也是一个会随着笔记数量、笔记内容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迭代的事情,以上记笔记的想法已经非常适合于现阶段的我了,未来也许也会不断迭代。写在这里,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,如果有更好的记笔记相关的想法,欢迎交流~
为什么我们要使用 RVM / Bundler ?WebKit 源码调试指南